八十年代初,老妈早早地让我睁眼看世界,对于一个吃喝拉撒全无知的孩子来说,记忆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 ,就犹如一个孩子带着老花镜,眼前一片模糊晃荡。但有一张照片是能让我对八十年代有兴趣的,那是一张家庭三代同堂照,我满月的时候加上家里新房入伙,这个双喜临门的日子所留下的,珍贵的东西总容易丢失,后来照片是找不着了,但我时常勾起这张照片:大鼻子爷爷,穿中山装的老爸,以及他怀里胖呼呼的我。而这小毛孩做梦也没想到,长大后会对神奇的黑匣子也感兴趣,慢慢地也学着观看世界。

摄影真的很神奇,几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有关任曙林的有关信息的时候,是他八十年代拍的《中学生》,再就是他拍的《云南风景》,于是好奇心以及对任老师对摄影的独特看法都让我有一种吸引力,但是仍不能很明确地了解他所拍这些照片当中的意味和感觉,直到当我成为了一名老师也仍然在拍着照片的时候,我再一次在图虫翻阅他完整版的《中学生》,我对自己之前的一管窥豹的看法感到无知和羞愧,他的照片是值得让我再三思考和回味的。

看任曙林的《中学生》,如果不谈时代记忆,我想这将多少会掩埋他照片的许多信息,也就对他的照片的认识不客观。八十年代,对于我这一懵懂的孩子要谈的话有点痴人梦话感觉,但透过成长认知,我试着去概括那时代的关键线索:文化大革命结束,高考恢复,以政治斗争为主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气息有所缓冲,人民意识抬头,改革开放......等等,在这些词语里绝大部分是提供给我充满希望信息的正能量的,中国正在悄悄发生前所未有的一个大变革。

任曙林的《中学生》正是诞生在这时期, “青年人”还是被标签为希望的时代,在任曙林眼里怎么突然中学生产生兴趣?原来是在他拍的《1980年的北京高考》之后产生的想法。当我翻开他高考的照片的时候,虽然有很多照片是反映同学在高考时候的高度紧张和集中状态,但其中有几张照片出现大龄青年模样的同学,这让我多少有点联想这些被耽搁的大龄人,他们突然能考大学了,对自己前途和希望的较真劲。或许这只是我的臆测,任老师从一开始并没有如此使命地去承担拍摄这中学生的意义所在,特别是中学生成长阶段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对一个人 ,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从这一点上,我就感觉到任曙林拍他的《中学生》,是一个放大版本的中学生高考状态,而不是偶然所为,在这之前,他的口述让我知道:他有一个好的老师狄源沧,他有摄影的扎实基础,他比其他人更早早接受了外国摄影经验的洗礼,他有一个年轻人该有的新锐和敏感,他喜欢摄影,就如此简单,所以当我现在看来,他的照片并非是刚好碰上了那个时代并巧合地让他完整记录了八十年代中学生。而是让我看到照片经过了这几十年时间的沉淀,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了照片的重量和价值所在。

时代的烙印透过照片传递,照片的内容又折射着时代记忆。透过任曙林的照片,那时代的中学生给人总体的印象是:男的老成,书生气十足:女的清秀文静,略显羞涩,当然这是以我现在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时代,这不足够还原八十年代中学生的摸样,但是有一点,无论什么时代,学生总是如此意气风发,活泼可爱的。特别现在当我也是一名老师,正在面对现在的中学生的时候,虽然社会风气,时代观念,物质情感……等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如果拿这两个时代的中学生做一个对比,不难看出一个国家发展到哪一个阶段他当中有什么珍贵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去珍视的。这会让我对任老师的照片判断得更合理,譬如在对待穿衣打扮,那时代的女孩子以清雅长裙为美,而现在的中学生穿着大胆、花哨,两个时代对美的追求不变,而在物质程度上和审美标准上态度不一;在对代感情上,任老师的照片更加婉约地展现了八十年代人距离感的暧昧,现在的中学生更炫耀地地对待朦胧的性吸引;在对待学习上,任老师的照你总能感觉那时代的中学生对学习的认真和严谨的态度,而现在的学生对待着教化的公式教育会反射出对学习更多不屑,反感和随意态度;在对待集体问题上,任的照片中所出现的这些课外活动的同学,他们更热憧于这些集体活动并乐在其中。而现在的学生更热憧于自我的表现,或不愿意参与其中倾诉和表达自我。

两个时代的学生仍有着许多的一样和不一样,但我想在这比较中,任曙林所拍的这些中学生平常状态,从表面上去看,似乎毫无特点,甚至显得有点枯燥无味。这些照片大部分集中于北京171中学这个小校园,他能否代表了中国八十年代的整个中学风貌?难道他们学校个个都如此乖巧伶俐、整齐划一?任老师的照片确实是没有一张极端化的人物出现,他美化了那个时代?我觉得不尽然,他隐身于学生们的活动中,拍摄到的是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最放松的状态,放松的状态是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真诚的态度,学生如是,任曙林如是,我再三翻阅任曙林一路拍来的照片的时候,不管是他早期的作品还是他最近的《妻子》,他都给我传递如此信息,他是一个朴实、真诚、简单的人,他的作品不是以揭丑露暗去打动人,不是以夸张取宠去吸引人,而是立地成佛,直扣人心的点滴去展现他的诚心。正如他所说:摄影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想他也不会认为中学生就会如此完美,他能很洒脱地面对这一切。

任曙林的《中学生》最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他的-----青春密码,他的照片上如异国的文字,特别是中学生的姿体语言尤为突出,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如此敏锐去感触这些中学生,他并没有试着从交谈或者交往中去发掘线索,而是给予一个认真诚恳的摄影人态度去取得他们的信任,他确实做到了,他细腻的情感如女人般拍得感性和自然。譬如照片上那个穿着白裙子女孩走过雨后湿润校园的瞬间,让我感受到校园的浪漫气息;那个穿紫色花点裙子脚配紫色凉鞋的半截脚的女孩,让我觉得她如一支独秀站在人群中间;还有那三个站着看不到头部的孩子,中间那个孩子翘起的小指让我看到了这个女孩子柔美的一面;还有那一男一女站在门口的那两双脚,他们都会让我联想无限,甚至想入非非,他们是在恋爱中吗?还有很多这样的照片,似乎任曙林很喜欢这样的随意的片段,这种表达方式在八十时代还不是在国内受人认同的时候,任曙林的尝试可谓新鲜,这种表达方式是他在国外画册上所受感染还是他在学拍电影时所体会到的细节展现呢?我不得而知,但我想这种方式让我感受到,他真的不是用眼睛去摄影,也不是用布勒松那严谨的构图方式去展现,而是随心所欲地用细节去感染人,让观者去体验照片的存在价值,他的这种做法,在《中学生》里发挥得淋漓尽致,隐约地让我再次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姿态上流淌、在气息里回荡!


读任曙林的照片,每一次读我都渴望读到他新的内容,但是每一次读我又像在跟它相恋一般,不敢肯定,这当中挺矛盾的,那些读明白的和那些没读明白的照片,我想这都是我个人粗浅的看法,这难免不会出现有偏颇的主观看法,但在这阅读的过程中他的照片总会让我放慢浏览速度,并心平气和地去感受,那个我没有经历过的时代,却能带我回到一个平静的校园,被他所拍的情景所感动,想想我也曾经如此过。在每个时代的背景下,每一个个体的集结所形成的力量我们都不能低估和忘记,任曙林的照片现在看来是那时代最典型的学生写真,他用自己的方式和诚心细腻地展现出了他所读到的中学生,而我们现在再看他的照片,除了摄影本身,我想照片的意义再过多地强调相反却约束了照片。期盼着看到更多任老师的作品,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 未标题-1<br />

未标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