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转了一下旧书摊,在新开的两个档口里居然给我淘到了六本外文摄影书,全都是鸡肠串鸭肠,一句看不懂,但仍是不容错过,花了一百大洋将它收如囊中,掩饰不住开心,捧回来细番:有1900年的美国建筑名信片,有美国南北战争的珍贵图片,有西藏1921到1953的历史,有悉尼城市的发展史,有全世界城市的图文史,有外国农民生活劳作图,呵呵,这些厚厚一层灰尘的书,就是没有人跟我抢,而且本本都装帧得不错。

最重要的的是这些照片可以开阔视界,同样也是对西方建筑,文化,经济,历史了解的一个窗口,它比起文字来得更有重量,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像悉尼城市的发展史这本书来就让我更立体的看到一个城市发展的过程,街道,桥梁,乡村,居民,这些图片一目了然地让我看到到这个城市的过去,它的发展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我们现在的中国的城市,缺乏的正是这样的一个系统的记录,除了北京上海广州这些一线城市我们可以看到多一点它成长的一些片段,其他的城市,我从没有看到一本更系统和真实人性点书出现在我们面前,以前的那一套《老北京》《老武汉》《老昆明》一些书更多一点是带有怀旧性和文字矫情参杂在里面,这些照片都只是从到此一游,游山玩水的感觉多点。所以说一个城市不能像修县市志那老一套的老方式在糊弄老百姓,这些高歌颂德的图片只是这个城市的一面,它代表不了全部,城市是一个多面体,她有更多的合理和不合理共存,开放的城市需要更多开放的思想,中国的特色:套话空话口号仍以顽强的生命力继续蔓延,没有人能改变这个事实,早就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文化的一部分。

一本小书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就是我们的传统,外国人的民主压根在中国是水土不服或者变味成另一个形式,中国的图象史要不就是痛苦要不就是玩乐造作,这些记忆一部《抗日战争图史》就足够以让我们泪水洗面,现在正处在图片轰炸的时代,而我们的政府对待图象仍旧没有提高到相应的高度来,仍停留围追渡截中,这些党报机关刊物从没有出现个半张有关暗面的图片,全是喜庆和会议的无关紧要的瘙痒照,这比起风光糖水片更令人讨厌和不屑。摄影有公众和私人之分,个人的记录成为一个人成长的记忆,而公众的照片经过千万人的传阅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死物,一个遗产和痕迹,所以更应该将照片作为一种文物有效的保护起来,是尊重历史也是子孙后代对时代认同的一种有效手段,中国摄影博物馆不知道是否已经挑起这个责任,但我想更重要的的各地方要依赖本地或者民间的摄影师联合起来,而不是现在的明存实亡的摄影家协会,办着无关痛痒的活动和钓名沽誉的机构,“藏羚羊”“假老虎”“金像门”这些事情就不会屡禁不止,当然事情总不会那么简单,但机构出现问题我想这必然是要改革了,要不就只有死路一条。

习惯了东拉西扯,习惯了太多,以致经常头脑发烧,说这些事情有什么用?但就像看这些英文书一样:一头雾水,隐隐约约看到一些不同角度的风景。国内的出版商家们什么时候对摄影书的态度能够不再唯利是图,为我们奉献出更多元化的摄影大餐呢?等待中! #####D02<br />

#####D02